close
這篇寫的超好的, 一定一定一定要不斷地提醒自己, 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然後拿出/空出時間, 把時間用在此上面, 過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人生。
名利, 財富, 榮華富貴, 這些其實都是其次的, 沒有也不一定會如何。別把對外在的需求, 當成人生追求的目標, 那只會培養成為一個敷淺的人生而已。
把愛、關係、親情、友情, 這些圍繞在身邊, 同時散發出你的善良、智慧、光、誠實正直、勤儉、謙虛來影響週遭的人。到頭來你會發現, 你的人生是充實的, 有供獻的, 我想這就是我人生的意義所在。
把愛、關係、親情、友情, 這些圍繞在身邊, 同時散發出你的善良、智慧、光、誠實正直、勤儉、謙虛來影響週遭的人。到頭來你會發現, 你的人生是充實的, 有供獻的, 我想這就是我人生的意義所在。
當然首先就是凡事反求諸己, 先從自己做起, 把自己做好, 等時機成熟後, 自然就有人把我當成典範來學習, 共勉之。
============================================
“The fear of death follows from the fear of life. A man who lives fully is prepared to die at any time.”── Mark Twain
面對人生各種抉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選項是人生絕不該錯過的,否則臨終時一定會悔恨?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回答過這問題,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把人生最重要的選項給刪除,以致於一輩子都在追求次要的,甚至是無關宏旨的東西。
臨終者的五大遺憾
澳洲人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曾因偶然機緣而擔任過許多臨終病人的居家看護,她整理出病人臨終前最常見的五大遺憾,依序是:
(1)真希望我曾經勇敢地按照自己的心願過活,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期待過活。
(2)但願我多留一點時間給親人,而不要為工作花那麼多時間。
(3)但願我當時有勇氣誠實地表達我真實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壓抑自己,但求息事寧人。
(4)但願我曾多跟跟朋友保持聯絡,而不是任由他們失去音訊。
(5)但我曾經想辦法讓自己活得更快樂點,而不是得過且過地任歲月流逝。
假如布朗妮‧維爾的人生經驗有限,不必然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則日本緩和醫療專業醫師大津秀一的意見應該值得我們認真考慮。他在《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1000個臨終病患告訴你人生什麼最重要》這本書裡道出了類似的遺憾: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沒能實現夢想、沒能對他人體貼、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沒有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不知神佛教誨。
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夢想、活出自己,有足夠多的時間跟親人、朋友在一起,這不是每一個人都渴望的人生夢想嗎?為什麼最後卻變成最多臨終病人的悔恨?是什麼原因在拖延、阻礙我們?讓我們不敢去逐夢?
這些遺憾可以分為五大類:有些是只要你願意,舉手之勞就作得到,卻一直沒去做,而變成臨終的悔恨,譬如留時間給家人、親人和朋友;有些是需要一點決心才作得到,譬如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因為它不完全操之在你;
還有些是需要勇氣才能作得到,譬如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照自己的心願去做某些事,而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
還有一類是需要能力與現實條件的配合,才比較有機會做到,譬如實現夢想、找到理想的工作;
最後一類是,你到臨終前不久,才覺悟到自己過去所曾追求的都沒有意義,因而痛苦地發現自以為擁有很多,其實卻沒在這世界留下有意義的痕跡。
最後這一種悔恨出現在大津秀一的清單裏,其實它跟另外兩項「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不知神佛教誨」密切相關:因為認定自己活著沒有留下有意義的痕跡,所以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並因而後悔以前沒認真去思索神與佛關於人生終極意義的教誨。
這些問題有些看起來很容易解決,為何還會有那麼多人在臨終時留下遺憾?因為,這些問題一層牽連著一層,最後變成必須解決最難的問題,才有辦法連最簡單的一起徹底解決。
錯過的美好,永遠無法回頭
留時間給家人、親人和朋友都是舉手之勞,也是大家都樂意去做的,為什麼卻讓它變成遺憾?最常見的原因恐怕是:年輕時忙著工作和學業,等到回頭想去跟配偶、孩子相處時,他們已經習慣於沒有你的人生,你變成他們「最親密的陌生人」,甚至當你試圖親近他們時,彼此都會感到因為不習慣而有的侷促、不安。至於父母,他們的人生有限,等你想要親近時,他們也許已經過世。朋友呢?再好的友情都經不起時間的磨損,越是疏於聯絡,你們的共同話題越少;十年沒有連絡,再相逢時已經恍如隔世,找不到可以持續談下去的話題;只要有一次艱困而不知如何彼此答腔的經驗,友情就會變得益加疏遠。
有些人迷信「贏在起跑點」,一輩子緊抓著先發優勢,努力地在名校與職場上卡位。等拿到博士和第一桶金後才想要找結婚對象,卻發現好男人與好女人不多,你在名校與職場卡位時,情場上不會為你留下空位。大學畢業十週年的同學會裡,你拿著一桶金和寂寞一起出席,看著別人的恩愛家庭,才覺悟到:第一桶金隨時可以去賺,而純真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卻不一定會等待。這時候才了解,你的人生順序全都被顛倒了。
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物是不等待的:孩子不能等你有空才長大,父母不能等你有空才過世,友情不能等你有空才去延續。就像《聖經・傳道書》說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很多人生的美好抉擇是有時間性的,錯過了就無法回頭,只能追悔莫及。可惜的是,大家都知道「事有先後緩急」,卻不曾深思它在人生抉擇裡的真實意義。
不過,反過來說,職場的卡位戰就願意等人嗎?這確實是個好問題。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為什麼會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因而錯過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時刻?有時候是因為必須配合公司的政策和團隊的工作進度。可不可以換個不那麼累的公司或職位?薪水可能會比較低,升遷可能會比較慢,更重要的是嚥不下這一口氣──明明不是才不如人,幹嘛要輸人,讓人看不起?
很多人從小被灌輸了「贏了才能出人頭地,輸了就要被踩下去」這樣的觀念,把人生當做一場競賽,競爭的不是荒年裡不可或缺的糧食,而是「不能讓人看不起」。但是,當這種觀念變成所有抉擇背後的常駐程式時,其他選項的順位就會被排擠下去。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病況甚為嚴重。他考上明星大學的法律系,體認到法律系不只比學問,還比辯才,就激勵自己在生活上到處練習,只要跟別人意見不一樣,就一定要想辦法辯到贏。婚後,他的病況益加嚴重,夫妻意見不合時,經常辯到她太太只能氣急敗壞地流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太太跟她離婚,他才知道人生不是只有輸贏,還有愛情與親情。
一個人可不可能在工作上少花一點時間?有時候真的是身不由己,無妨偶而為之;有時候是還沒搞清楚人生到底是單選題,還是複選題,這可就很危險了。
但是,要一個人自願輸人,容易嗎?當台灣社會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充滿不懷善意的競爭氣氛時,想要一個人獨自跳出這種文化圈,讓大家看不起,這確實不見得容易──除非你有非常堅強的自信,敢於活出自己。
委屈求全的分寸與拿捏
跟人相處不能太任性,有些話不適合對陌生人說,即使朋友之間也要有所保留。否則搞到大家翻臉,受傷的可能是你自己,對別人也沒好處。不過,太過壓抑自己,以致於連言行舉止都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那就大可不必。「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指的不是口無遮攔,而是親歷不平卻裝沒看見,被要求主持公道時卻說出違心之言,為的只是怕得罪人,甚至只為了討好特定的人。
法國文學家紀德(André Gide,1869-1951)在《秋葉集》裡說:「寧可因為你真實的自我而被恨,好過因為偽裝而被人愛。」
用偽裝的自我去換取別人的認同,是很奇怪的事。照自己的心願去做事,即使換來別人異樣的眼光,至少還稱心如意。用偽裝的自我去換取別人的認同,你得到的是什麼?只有偽裝的痛苦──他認同的是你的偽裝,而不是真實的你。
我退伍後三個月去中山科學研究院報到,辦公桌在設計部門一個六十多人的大辦公室裡,大部分同事都正值適婚年齡。我不喜歡喧鬧的場合和應酬,接到喜帖時總是很 想「禮到人不到」,又怕被誤會成是看不起喜事的主人。後來發現我的小老闆根本連禮都不包,人當然也不到,就去偷偷問比較常接觸的繪圖員他們有何感受。沒想到,沒人當一回子事,都說:「他那人本來就那樣,習慣了就不會覺得奇怪。」想想,應酬遠比被當成怪人還痛苦,就真的「禮到人不到」,寧可日常待人親切,而不勉強自己出席婚禮。後來偷偷問我的小老闆,他告訴我:「你如果有些婚禮出席,有些不出席,那才會真的出問題。」
懷著善意作自己,真的不會有問題!就算換來小人閒言閒語,正常的人還是會知道是非的。
真正麻煩的地方在這裡:大部分的人都對自己沒有自信,根本是靠別人的肯定來肯定自己,一但被排擠就會懷疑起自己。結果,大家都變成「群體動物」,大夥兒往哪裡走就跟著往哪裡走,大家擠名校你就跟著擠名校,大家在職場上卡位你就跟著卡位。到了人生的盡頭,大家得到的都一樣,懊悔的也都一樣,頂多只是程度的差異而已。
所以,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如何建立起自信,看清楚人生各種不該錯過的目標,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自然定律,把時間和精力做最佳、最合理的分配,以避免臨終時後悔。
====================================
英國《每日郵報》11月29日報道,根據多年從事臨終病人護理工作的布羅妮·瓦伊,驚奇地發現,病人在臨終時有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憾事。經過認真研究,她撰寫了一本《臨終者的五大遺憾》。
1.一輩子過着别人期望自己過的那種生活,而非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臨終者最常見的憾事。生命快走到盡頭時,發現自己很多夢想都沒有實現。很多人的夢想隻實現了一半,主要原因是自己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
2.一輩子工作努力過頭。布羅妮表示,幾乎所有的男性臨終者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歎。由於工作太賣力,他們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期,也很少陪伴愛人,幾乎沒有享受到天倫之樂。
3.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多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很多人壓抑自己的情感。結果,痛苦和憤懑導致過早疾病纏身,生活質量大大下降。
4.沒有和朋友始終保持聯繫。布羅妮表示,很多人直到生命進入倒計時幾周的時候才意識到老朋友對健康的重要性。很多人因爲自己的生活而將若幹年的友誼抛之腦後。
5.沒能讓自己更幸福。很多人直到臨終才恍然大悟,原來“幸福是一種選擇”;很多人一直保持着自認爲“舒適”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還有人因爲害怕改變的心理,使他們在别人面前戴着面具生活,但他們内心卻極其渴望能開懷大笑,享受快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