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一直塞東西,養成一堆虛胖的學生。」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主張「飢餓式教育」,意義在於不要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試著餓他一陣子,而非一直填滿,就會發現孩子有超乎想像的創造力。
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台灣大學師培中心等單位昨天舉行適性教育論壇,邀葉丙成談適性實驗教育,這位「翻轉教學」的代表性學者,提出「飢餓教育法」。

搞砸了才會有學習的動力

「把學生直接送到戰場上,胡搞瞎搞,搞砸了才會有學習動力。」葉丙成說,老師都希望教出會表達思考、自主學習的學生,但往往適得其反。問題在於「老師做太多了」,且只想著把東西塞給學生,好讓他們上戰場。但還沒上戰場前,學生不會覺得這些有用,老師做太多,反而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的潛力超乎我們想像,大人應該信任孩子,分一點東西給學生做。"

他舉例,自己去美國讀書的時候,吃了快1年水餃,因為從小到大都是媽媽煮東西,他不會煮別的菜。台灣教育亦然,不停地「餵餵餵、考考考」,華人文化有個迷思,以為塞愈多,得到愈多,「一直塞的結果,都是虛胖」。

看過燒焦的蛋 才能感覺茶碗蒸的美

「看過燒焦的蛋,才能感覺到茶碗蒸的美。」葉丙成再舉例,假如孩子喜歡吃茶碗蒸,父母總幫他準備好,他永遠不會去想茶碗蒸是如何做成。假如有一天爸媽要出門沒空,把材料給孩子自己摸索,或許孩子連倒沙拉油都不會、也可能把蛋燒焦,卻能因此體會茶碗蒸得來不易。
「Starve them, don't stuff them.」,葉丙成的精神是「讓孩子餓」。他說,要試著讓孩子挨餓,而非只是一直塞東西給他們。就像他兒子念幼兒園時,看到同學帶變形金剛玩具很羨慕,但他和太太不願買,後來孩子就自己用樂高積木組機器人。
葉丙成的兒子升上小學後,想要3C產品玩遊戲,但他和太太堅持不買,反而丟給孩子一個網站,跟他說學會後能自己做遊戲,最後兒子花了10天,做出類似「切水果」的遊戲。兒子現在小三,已做了50、60個遊戲,「只要孩子夠餓,給他足夠材料,就能自己做出東西。」
葉丙成說,教育的重點是教學生「理論從無到有的過程」,如果只教最後的結果、只教整理好的東西,「學生的自信、興趣、品味全都被扼殺了。」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並讓教學從答案導向轉為過程導向。

讓小學生幫台大高材生打簡報分數

葉丙成的教學方法是要營造體驗,且誘發學生的動機。他在台大開設簡報通識課,讓台大學生到小學生課堂上報告,並由小學生打分數,「很多人簡報做不好,是因不了解聽眾要什麼。如果你能把複雜的東西讓小學生懂,出社會也能讓更多人懂你的簡報。」
葉丙成認為應該「逼學生思考」,曾在課堂舉辦資料壓縮比賽,要求學生不能看書、不能上網搜尋,須全靠自己。葉丙成表示,雖然學生找出的方法原始粗糙,卻從中得到自信,比直接看課本上的大師理論來得更有感覺。教育的價值體系應改變,從以往答案導向,轉為過程導向,讓學生從無到有做出來,從中獲得更多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ngliin(小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