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后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后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后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后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產生“沉沒成本”的原因:

  1、策劃或決策失誤。

  2、前期調研、評估、論証工作准備不足,造成中途出問題而無法進行下去。

  3、有良好的策劃、計劃,但執行中偏離軌道,造成事與願違。

  4、執行中發現存在問題,但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

  5、危機處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當,使事態擴大及漫延。

  【損失憎惡和沉沒成本謬誤】

  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 “損失憎惡”。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了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類似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信息作出決定錯誤的分配了資源。

====================================================

我們有時付出了很多, 都會感覺若放棄會很可惜, 常常害怕損失, 而無法立即當機立斷地狠下心來把一切切除, 這往往會造成以後更多更多的損失及浪費, 所以有時若真的很明顯是沉沒成本的話, 就不必再考慮, 狠下心來斬斷一切, 以免還要活受罪。愈早放開, 愈早下停損點, 如此可以把傷害及損失降到最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ngliin(小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