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的名字,常跟社會話題連在一起。

比如去年擔任作家九把刀的辯護律師,共同面對前立委邱毅提出的毀謗告訴;「太陽花女王」劉喬安因週刊爆料,上Facebook尋求法律協助時,他也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回應「既然有人呼叫,那麼我當然會出現!」甚至,當一名家境清寒的貨車司機因撞上大學生,恐因付不出80萬賠償金而坐牢時,他乾脆自掏腰包,為當事人償還20萬元的頭期款。

自2008年執業迄今,呂秋遠擔任律師的時間不算長,但冷靜、幽默又不失人道關懷的風格,卻讓他成為律師界一個鮮明的身影。九把刀曾以金庸筆下的俠客來比喻他:「有著單刀直入的可怕,血是熱的,但意志是絕冷。」

呂秋遠的熱血,追蹤他的10萬名Facebook網友最明白。他白天書寫冷硬的法條,但夜晚的Facebook發文,卻是一則則「只有人性,沒有對錯」、取材自法庭見聞的真實故事,筆觸犀利,但結尾總帶著一種溫柔的原諒。動輒上萬個「讚」的回饋,讓故事陸續集結為《噬罪人》、《噬罪人2:試煉》等書,也讓呂秋遠多了個暢銷作家的身分。

問他為什麼要寫故事?他的答案是:「可以療癒自己」。

如果說電影是透過虛幻情節,來描繪真實人性,這位經常將「沒關係,這就是人性」掛在嘴邊、將寫作視為自我療癒的律師,又如何解讀大銀幕上的悲歡離合?

任何階段和情境,都能找到吻合自己的電影

老實說,我現在的生活大概是3 件事組成的:工作、睡覺跟Facebook。電影當然會看,但對我來講,比較像背景音樂,就是開著讓它播,偶爾聽進幾句台詞,但我人可能一邊還在接電話、寫文章、看資料。偶爾經過螢幕,才會發現:「什麼,那個人死了!為什麼?」然後馬上倒轉回去看,一部1小時的電影,我往往得看上3小時。

這種行為,其實跟「看電影」的本質很衝突,我應該聚精會神地投入劇情,從中得到一些東西才對。不過,隨著年紀跟閱歷增加,我逐漸開始覺得,喜歡就好,沒必要為了任何原因而強迫自己,用特定方法來看特定電影。就算是同一部片子反覆看,身在不同階段,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比如說《愛在黎明破曉時》三部曲。以前我會想,不過是偶然邂逅了一個人,為什麼就像把這輩子的感情都用完了?我現在就有不同的解答:因為當下那種很浪漫、不需要任何理性考量的感覺,往往是最美好的。回到現實生活,你的另一半除了愛情,通常還代表著某種責任,感情就不可能這麼恣意放肆了。

我只能說,任何階段、任何情境,你都可以找到吻合自己的電影。即便你只對某個片段產生共鳴,在那當下,就是一種啟發。

糾結故事的背後,人人都有苦衷

有人說,電影中可以看見人性。我基本上同意,但要從哪一個層面、哪一種角度來觀察人性,就端賴你的選片風格了。

例如這幾年,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的《告白》、《徬徨之刃》和《麒麟之翼》,都是在刻劃同一件事──當司法沒辦法解決問題時,要怎麼去面對?

今天早上,我就接到了這樣的一通電話。有個客戶因為被主管欺負而離職,沒想到公司反過來指責他,還揚言提告。他氣炸了,打算把公司裡的祕辛統統揭發出來作為報復,對著我講了一堆。我只回他一句:「有必要嗎?你都已經離開了,等他真的告了再說吧。」

多數人訴諸法律,都是期待「司法可以還我一個公道」,或是覺得「不行,我要他付出代價!」但我必須坦白說,這是個假命題,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絕大多數時候,我都會勸當事人快刀斬亂麻,畢竟司法有窮盡你只能選擇「放下」或是「停下」
放下,就是不再執著在這件事情,趕快往前走
停下,就是留在原地和對方鬥,鬥個5年、10年,等雙方力氣都盡了,再一起下地獄。你要他付出代價?在那之前,你自己就會先付出代價。

無論是《告白》裡失去女兒的老師、溺愛過度的母親,或是我律師工作中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看得久了,終歸就是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這世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你自己會犯錯,也一定會遇到別人犯錯
最近我愈來愈覺得,應該試著對他人寬容一點,也要學習適度體諒自己。常常有人問我:什麼叫人性?我現在的答案很簡單:我們會犯錯,但也會做好事。聽來無趣,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擔任律師、親身聆聽這麼多人的故事後,我的人生態度改變了很多。這幾年來,我才開始意識到要「好好的過生活」。

平淡,才是真實滋味

從小到大,我爸爸給我的觀念就是「要在年輕時就成功」。所以我很拼,國小就早讀,這樣才有多一年的時間學習;念書時間能省則省,所以我30歲前就拿了博士學位。乍看之下,我的人生好像跑得很快,但回頭想想,那又怎樣呢?只有自己知道,你為了成為現在的自己,付出過多少代價。

比如說,我本來是個滿感性的人,但做為律師,我必須不斷去縮減我的感性,把理性那塊擴大,才能精準解決問題。只有極少數的時候──例如和當事人洽談,或是像上次聽到貨車司機付不出80萬元就得被關時,那種脫口而出「好,我幫你付!」的衝動,就是感性不小心衝出來。它其實沒有不見,只是被藏在很深的地方而已

這種「要求自己理性」的狀態,多少也影響了我看電影的習慣。年輕時,我喜歡恐怖片和聲光刺激,喜歡戲劇張力強的故事,現在卻比較容易被探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作品打動。像最近讓我最有感覺的,就是一部日劇,叫《55歲開始的Hello Life》。

這部戲只有5集,每集各自獨立,分別探討5位熟齡男女邁入55歲後的人生,還有他們各自面臨的挑戰。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自認對公司很有貢獻、一心退休圓夢的主管。他遞出辭呈,用退休金買了台露營車,希望和老婆開車環遊日本。結果還沒上路,就面臨家人反對、錢不夠用,導致他自己也開始對這種生活產生懷疑,只好回公司申請復職。沒想到,老闆不但拒絕他,還丟下一句:「像你這種不會Word和Excel的老年上班族,哪裡還有公司願意花錢養你?」

身為一個執業7年的律師,我常覺得法庭裡的真實事件,比銀幕上那些大起大落的劇情要更怵目驚心。激昂的東西確實吸引人,但平平穩穩的過完一生,其實是更多人求之不得的生活型式。說真的,我認為活在這個世界上,平實最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ongliin(小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