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如小姐,妳好!
今年4月我的第2本新書發表時再度上了妳的廣播節目,妳是非常認真的節目主持人,接受過妳兩次訪談,發現妳桌上的書都貼了許多標籤做記號。拜讀過妳的《超從容時間管理術》,知道妳的閱讀效率,當時我問妳,這本新書妳應該看得很快吧?妳回答說花了一個禮拜,我看標籤已貼到書的尾端,應該所言不虛。

上妳節目前,我的基金在年初的績效大約是7%(截至9月19日, 成績是17.48%)。巴菲特的波克夏股價在2015年下挫12.5%之後,大幅反彈約5%,標普500則是2%,我的基金過去7年的年均報酬是18.54%,還不錯,那時妳問我怎麼做到的?我回答說有點運氣,這個答案妳顯然不滿意,認為我有隱藏看家本領之嫌,繼續追問。我解釋,投資組合中剛好選上幾家盈餘成長較強勁的公司,沒想到妳還是覺得我沒揭露擊敗大盤的心法,又再追問:「那你就告訴我們如何幸運吧!」我只能重複上述說法,或許妳看我態度誠懇,也就接受了。

下了節目,妳提到應該有些指標可當參考,這真是可以寫成一本書的大哉問了,妳是善問者,總可以從最關鍵的點切入。妳說的沒錯,每個操盤手都有他慣用的參考指標,但我當時沒有完整回答,出於兩個考量:一來,影響股市波動的因素錯綜複雜,很難找到單一指標,若再談到其他但書條件,那一下子就很難收尾;再者,我認為多數的投資者並不需要了解這麼複雜的操作,我前兩本書的宗旨都是希望讓讀者懂得理論後,每年只要花10~20分鐘管理自己的投資,如果當時列舉我操盤所要考慮的指標,只怕節目會很枯燥。


大盤動向大幅影響個股表現
不過,既然妳也清楚每個操盤手有他慣用的指標,身為進階的投資管理者,我可以藉著文章討論一番。現在美股過熱了嗎?美股股價偏離合理價位的支撐區了嗎?什麼時候做修正?我認為,美股已經不便宜了,有必要居高思危據統計,影響個股表現的因素,股市大盤的動向占了70%,剩下的30%才是個股自身的表現,所以一般會先關注整體股市。股市從大方向來看有兩個層面: 股市高低點的判讀; 如何挑到績優的成長股。今天我們先談第一個層面的4個指標。

首先,以本益比(衡量股價是否合理的指標)和盈餘成長動能這2個指標來判斷。美股的本益比目前達到新高25倍左右,而它的盈餘成長動能在2014年達到高點之後,這1年半來不但沒有持續升高,甚至有些衰退,雖然美國就業市場持續成長,但是依我看來,目前這樣的高價位區很容易因為出現黑天鵝而震盪。

有人持不同看法,認為利率的環境也應該列入考慮。我們來看看,2016年此時的本益比25,達到歷史高原區,和美股1997年時的本益比約略相同,但1997年的10年公債利率約6.58%,而標普500的股利大約2.2%,當時公債有一定的吸引力。2016年8月的10年期公債利率是1.57%,標普500的股利目前是2%,與1997年的情況相反,現在是美股有一定的吸引力。

通常,在利率極低的環境下,美股允許有較高的支撐點。這種說法固然有其根據,但我認為,多數人未必有承受股市劇烈震盪的能力,因此適度的防禦和投資規畫有其必要。


巴菲特指標70%時進場 獲利可期
第3 個相對有效的指標是,美股總市值與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比值,也就是俗稱的「巴菲特指標」。巴菲特曾在2001年高科技泡沫的第2年在《財富》(Fortune)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如果投資人在上述指標70%∼80%時進場,將會有不錯的獲利;若是在上述指標的200%進場,那麼投資人無疑是在玩火,而目前該指標為126%,比歷年的平均值70%高出了許多,並且正往2000年高科技泡沫的最值151%靠近。第4個指標是標準差(衡量波動的一個範圍)。從統計學來看,目前巴菲特指標處於2個標準差的位置,這代表的意義是,隨著股價上漲,修正的機率將增加。

判讀美股的這4個指標顯示:美股本益比已偏離歷年來本益比約16倍的中間值; 盈餘動能在2014年達到高點後,這1年半公司盈餘成長的動能有減緩趨勢; 巴菲特指標的美股市值與國民生產毛額的比值漸漸偏離70%中間值的支撐區,往歷史高點靠近; 以標準差的波動來看,發生修正的機會逐日增高。

基於上述原因,我認為現階段操作應多少加入防守性的策略,但每個人的做法不同,我也無法鐵口直斷。就算股市偏離了支撐區,再往上偏離個幾年也是常發生的事,況且股市的反應還包含人性的因素在內。那麼,我們該怎麼應對呢?


4應對策略參與股市
我曾提過,參與股市最起碼有4種應對策略:
策略1 有巴菲特的精神和功力,就可危機入市,前提是要有現金在手,而要持有多大的現金比例,端視個人功力,多數投資者不應該太沉迷於判斷這種高難度的「時機」。

策略2 股災來臨時不要慌,因為美股的修正一如四季循環,投資大師彼得.林奇「股市每下挫10%就加碼」的建議,長期來看是有歷史背書的有效驗證。

策略3 依年齡做資產配置。投資者年齡=公債在總資產的持有比重。策略4 來自巴菲特恩師的建議,如果憂心美國的股市和經濟,可以降低股票持有,但不應低於總資產的25%,因為這已是相當於75歲的人的股票持有比例。

選擇資產配置的投資策略,就像給汽車換上春夏秋冬皆宜的四季胎,不同風險承受力的投資人,都可以藉此找到適合自己的黃金比例。我們談了4種指標,其中以巴菲特指標最簡單、有效。淡如小姐若不信,我們可用本益比這個指標當對照來看:

2000年3月高科技泡沫開始時,本益比29倍在歷史高原區; 2002年5月泡沫接近尾聲時,本益比是41倍,此時看起來是錯誤的反向指標。同樣的情形發生在金融海嘯結束時的2009年3月,當時本益比高達110倍,何以在美股谷底時,標普500的本益比卻呈反向飆高呢?這指標讓人相當疑惑──這就是我當時不願意輕易開啟這個話題的原因。如果上述問題妳能找到答案,那妳就有能力解讀這個指標,如果沒有找到答案,那麼就留待我們下次在空中討論,如果我能完成第3本書的話。

==========================================

淡如小姐,妳好!
上一封信,試著解答妳在廣播節目中對我的提問,信尾換我提出一個思考的問題,來說明股市裡各項指標的侷限。

指標當然有其參考價值,我想起多年前有位作家,描述戰亂時逃難的景況,大意是船在海上航行了好幾天,難民在甲板上個個翹首盼望,但始終不見陸地,當時物資已經非常欠缺,有位母親抱著嗷嗷待哺的嬰兒,終於忍不住向船長苦苦哀求,拿出金飾換了幾顆雞蛋。

一夜過去,第2天甲板上傳來一陣歡呼,陸地在望。如果這位母親知道只要再撐幾小時,船就會靠岸,還會用金飾換取雞蛋嗎?


股災來臨時 本益比可能誤導
在股市裡,多數人會在谷底時驚慌殺了金雞母,「恐懼」和「未知」相互加乘作用下,更容易因此做出錯誤的決定,貪婪亦是。那麼,判斷股市是在高點或低點,是否有參考指標?妳在節目中3次追問我,想為聽眾找出有用的指標。

上封信我提出4個有用的指標,但解讀是有但書的。美股發生過2次世紀性股災,標普500(S&P 500)的本益比(用來衡量股價是否便宜的指標),竟然在股災即將結束、股市開始要反彈時,異常地反向飆高,告訴投資人不宜進場,反而誤導了投資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原本希望下次在妳的節目中解答,但繼而一想,這樣時間會拉得太長,學習得不連貫會讓人失去樂趣,所以延續上次的話題,對指標的但書條件再延伸探討,進而能充分地運用這些指標。

以金融海嘯發生前的2007年為例,當時S&P 500的本益比達到22的高原區,但是到了金融海嘯過後的2009年4月,當時美股還在低檔位置,S&P 500的本益比卻高達120,也就是說,「本益比」這個指標產生了誤導。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金融海嘯時百業蕭條,許多公司不但沒有盈餘,甚至處於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平時極為有用的指標,會因為短時間內盈餘增加而失真。


席勒本益比 拉長周期降低誤差
另一個會讓投資新手納悶、投資老手卻都有經驗的是景氣循環股,例如汽車業,有時進場的判讀要反其道而行,買在高本益比區,為什麼呢?因為在淡季時盈餘跌到谷底,甚至產生虧損,在盈餘減少的情況下,本益比自然飆高(本益比=股價÷ 每股盈餘),這時就像詩人說的:到了嚴冬,春天還會遠嗎?

這些不一致的判讀會帶來困擾,有沒有更簡易和可信賴的指標?妳還記不記得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誰?耶魯大學的教授羅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他用過去10年的盈餘平均值,來取代1個年度的盈餘。理論上每5年為一個經濟循環,10年代表經歷2次經濟循環,客觀度相對完整,市場稱之為席勒本益比(Shiller's PE)。真的有用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用過去2次股災來測試。2007年10月金融海嘯前的股市高檔,S&P 500的席勒本益比是27,屬於歷史高檔區,意謂著那時股市並不便宜; 2009年3月金融海嘯結束,股市落底,S&P 500的席勒本益比是13,在歷史相對低點,很清楚告訴投資者,那是絕佳進場時機。

再往前追溯測試另一個股災,看是否依然適用?高科技泡沫剛發生的2000年3月,S&P 500的席勒本益比是43,遠超過歷史平均值的16,這麼強烈的警告訊號,當時許多人視而不見; 2002年高科技泡沫結束時,S&P 500的席勒本益比降到23,相較於S&P 500在2000年3月,股災開始時本益比是28,到了2002年5月股災將結束時,本益比反向標高到41,席勒本益比表現出相對合理的指標判讀。


配合不同狀況 有效運用各種指標
照這麼說,席勒本益比的精準度要高於一般的本益比,那為什麼我們在衡量個股時不採用呢?我想這是因為多數財經網站沒有那麼大的資料儲存量,能保有過去10年的盈餘來做計算,加上新公司未必有10年的記錄,所以席勒本益比在個股的運用上並不普遍。妳看,光是一個本益比,就可以延伸出修正版的席勒本益比,幾乎沒有一個指標可以精準適用在每個時機轉換點。

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也提到,本益比是容易取得的資料,對於分析股市有相當助益,但決策判斷時若只考慮本益比,就過於簡化和片面,所以認真說來,低本益比的股票不一定值得購買,不過高本益比的股票千萬別碰,除非你是已經做好防禦的高手。

在盈餘失真下,有人會使用帳面價值(Book Value)與股價進行比較,巴菲特的年度報告就偏好用帳面價值反應波克夏公司的股價,並且認為,波克夏公司股價低於帳面價值1.2倍時,他就會買回自家股票。

這麼說來,帳面價值是極為有用的另一個指標了,但彼得林區也提醒,用帳面價值收購一支股票時,必須考慮一下,那些資產都是什麼?真實的價值又是多少?所以說指標到處有,但每個幾乎都有其限制,要有但書才能活用。


配合其他技巧判讀 抓住股市轉折點
上個月我們提出4個科學指標,指出美股已經不便宜,但席勒在2014年發表警語後,到現在美股又漲了2年,所以當時席勒語帶保留地說:「是的,美股已經不便宜,但我們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修正。」

這也是美股許多基金還是保有相當比例參與股市的原因,因為既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修正,分散投資就是一種策略。但是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或許就存在著「到高點一定會崩盤」的迷思和盲點,就像007電影,在滑雪場上,每個精準轉身的背後,都會跟著雪崩的鏡頭。

透過指標,縱然可以清楚看到股市的傾斜和偏離支撐,但熟悉投資行為學的人都知道,股市裡面總是存在這種上漲、再漲、漲過頭、跌、再跌、跌過頭的現象。

同樣的指標,碰到不同態度的投資者,所採取的行動迥然不同,這樣的敘述是想說明,指標存在科學性,但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要完美抓到精準的轉折點,還需要別的技巧和經驗來判讀。

指標有它的侷限性,聰明的妳,可能會幫多數好奇的投資朋友問:「既然指標顯示美股已經不便宜,且越來越偏離支撐,究竟什麼時候該修正呢?」有沒有方法可以捕捉比較完美的轉折點?談到這裡,我下次就想跟妳聊聊美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投資插曲──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誤判指標的故事。

===============================

淡如小姐,妳好:
 
我一直覺得,世間許多道理是相通的,股市的操作和詩詞歌賦的文學亦是如此,經常需要時間沉澱和細心觀察。唐朝詩人杜牧的詩「霜葉紅於二月花」,我朗朗上口,卻一直沒有深刻體會,直到今年有了比較才恍然。
 
我在10月回美東,比往年早了一點,氣溫還沒有明顯下降,第2天醒來,發現院子裡漂亮的日本楓樹依然墨綠,是不是樹生病了?憂心忡忡地持續觀察,那天溫度驟降到零下,隔天樹上有了染霜的痕跡,在陽光下再看看那棵樹,果然深秋經霜的楓樹,比2月的春花更紅,更豔麗!
 
同樣的,股市裡「因與果」的關係永遠存在,延遲反應,不代表不會反應,股價日益高漲的美股究竟該不該向下修正?又在何時反應?
 

美股翻轉時機 葛林斯班預測也失真
妳節目中追問我使用的判斷指標,我當時不便完整回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好的投資決策除了靠科學的指標,還要把人性考慮進來,因為股市是由人在運作,中間的變化和不確定性,讓擅長嚴謹分析的專家們也會誤判,我舉一個美股史上有名的公案,能接觸完整經濟數據的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就是其一。
 
他曾在1996年12月發表了震驚華爾街的談話,指出當時美股已處在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但標普500(S&P 500)繼1995年交出37%的驚人漲幅之後,1996年再漲了23%,投資者猶豫了,到底應該接受權威人士聯準會主席的警告,還是應該順著股市操作?
 
還在琢磨時,1997年美股又大漲了33%、1998年漲幅28%,整個投資界三不五時把葛老拿來消遣,一直到2000年3月的高科技泡沫頂峰漲勢結束,之後歷經2000~2002年近900個日子的下跌,大家才深刻體會到非理性繁榮的結果,這當中葛林斯班整整被嘲諷3年,最後還是應驗了佛家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葛林斯班當時的警告沒有依據嗎?不然,我在第一封信和妳提到「巴菲特指標」,也就是當美股總市值大約是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70%時,是巴菲特認為的安全點,因為歷年來平均值是70%。
 

科學指標顯示警訊 美股不跌反漲
1950~1995年長達46年當中,最高的數字發生在1968年,當時美股總市值占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87%,而在1973~1974年發生石油危機後,這個數字從87%下跌到近32%,可見股市當時摔得有多嚴重,股市下修50%,在低點徘徊了10年。
 
1985年巴菲特指標從35%(相當於美股總市值只占美國國民毛額的三分之一),一路攀升到1996年,跨越了1968年的歷史高點87%,美股本益比也達到27倍的高點(歷年平均值是16倍),而且當時很多高科技公司沒有盈餘,本益比被所謂的本夢比所取代,所有的數據都顯示,美股越來越偏離合理支撐區,所以葛老在這個時間點發出警告,但美股整整又過了1千多個日子才下修。
 
從葛老發表非理性繁榮的警告開始,美股這期間約漲了120%,聽葛老警告的投資人可能捶胸頓足過了3年半,但後面不信邪而進場的人可能想跳樓,因為美股發生了50%的大修正,高科技股更嚴重。那斯達克重創80%之後,時隔16年又回到原點,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似乎站得比以前更高、更茁壯。


提前做好防禦 降低股災傷害
此外,同樣的指標在不同時空解讀,結果會不同。葛林斯班提出警告時,巴菲特指標正達到1950∼199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這之前,巴菲特指標一碰觸87%這個點,美股就開始下跌,就像是台灣的萬點魔咒。但1996∼2016年這長達30年中,除了2000年高科技泡沫時指標滑落到60%、2008年金融海嘯時滑落到59%以外,巴菲特指標多數時間都在80%以上,這也彷彿是大家最近常說的氣候變遷,異態已經變成常態。

這有兩種方式來解讀,首先,指標的解讀不全然是一成不變,不同的時空可以賦予新意做調整;其次,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價值指標的底線,美股的巴菲特指標不落在歷年的平均值70%以下,不大軍揮入,如果採用這樣的策略,科技泡沫和金融海嘯這2次股災受傷有限。這兩種解讀方式,妳喜歡哪一種?

2016年11月巴菲特指標是多少?答案是125%。在第一封信我提到巴菲特指標距離高科技泡沫時的151%不遠,如果葛林斯班再現江湖,他還會說出非理性繁榮這樣強烈的警語嗎?就算會,我想也不至於斬釘截鐵,會加一些但書條件的註解,因為這裡面還有人性的變數,股市漲,還會漲過頭,跌還會跌過頭,經濟學家如果不探討人類的財務行為學,在時間點的掌握上就可能會有落差。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幾年前就已經用他的席勒本益比警告美股並不便宜,但他從葛老那裡學到了經驗,保留地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反應。

我的投資組合從2013年末開始,加入了防守的元素,3年過後美股依然在高點,難道股市這些科學指標不能發生作用嗎?當然可以,低點出現的判讀似乎比高點清晰,雖然目前高原區的盤整充滿不確定性,最終還是會反應。有些操盤手一定要選擇最完美的轉身,才會覺得過癮,但在人群爆滿的音樂會中,有些人寧可犧牲謝幕的安可曲,先行離場。


學會解讀指標 保護資產不受損

這幾年巴菲特持股的比例逐漸回升,但持有的現金比例也日益增高,巴菲特只做不說,默默累積實力在危機入市,至於我,是在參與中帶著謹慎,我想起索羅斯說的經典操盤心法,大意是就像參加嘉年華遊行,隨著狂歡的隊伍前進,也要腦筋清醒,隨時準備腳底抹油開溜。

看來有經驗的交易者,果然不同於葛老這樣的經濟學家。此刻,川普已當選美國總統,美股和全球經濟多出了各種可能的變數,這是全球關注的議題,我們所提的指標解讀有用嗎?時間會告訴我們。

解讀股市指標就像潘朵拉的盒子,因為有太多的連接性,易開難關,妳當時的一個提問,我花了3篇文章勉強把指標解讀的但書做了一些說明。指標提供了參考價值,但要能夠充分運用,需要加上經驗的輔才得以有精準的解讀,不同的操作策略有不同做法,參與股市並懂得做好保護,學會解讀經濟指標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底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ngliin(小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