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清初"盛世"與歐洲的現代啓蒙運動

 

翻開中國近代史, 我們不得不承認, 清朝末年的確腐敗, 才會弄得對外割地賠款, 喪權辱國; 對內變亂蜂起, 民不聊生。最後終至於壽終正寢, 為『民國』所取代。

但若回顧一下明朝末年、元朝末年、宋朝末年、魏晋末年、乃至唐朝末年、漢朝末年、秦朝末年等史實, 我們又會發現, 相對來說, 清朝末年其實算好得多了。

至於清朝初年, 其政治之廉能與武功之鼎盛, 比過去歷朝, 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盛世』。

但是別忘了, 這個名符其實的『盛世』卻是由當時的異族--------滿洲人帶來的!

這裡, 我們就以清初疆土的擴張和後宮制度來做為例子: 按中國古史記載,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疆域, 約300萬平方公里。此後, 中國歷朝領土雖經漢、唐擴充, 但大體保持不變。到明朝, 也只不過350萬平方公里左。

然而, 到清朝乾隆皇帝時, 中國領土面積擴充到1300萬平方公里的地步!因此, 即使清末對外割地賠款, 喪失了不少土地, 但一直到現在, 中國(不包括台灣)仍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疆域。

換句話說, 今日的東三省, 今日的內蒙, 今日的新疆, 今日的清海, 今日的西藏, 這片面積廣達6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可全是異族----滿洲人帶給我們的!

當然我個人是徹低反對以領土大小為衡量一個現代文明國家的標準, 但若就當時情況而言, 則無可否認, 清初政治勢力之磅礡, 顯然使過去歷朝都大為遜色。

再看清朝的後宮制度, 這裡, 就以嬪妃宮女的人數來論:清朝皇帝除皇后一人外, 大體而言, 嬪妃不過十人左右, 相對的, 宦官人數也大為減少, 使中國歷史上無朝無之的宦官之禍, 為之根絕。

至於清末一些得寵的宦官如安得海、李蓮英之輩, 雖也有個人一些勢力, 但卻遠不能和以往歷朝的『宦官集團』相提並論。

此外, 就以清朝最好大喜功奢侈揮霍的皇帝---乾隆為例, 其後宮嬪妃宮女總共也不過150人, 宦官則不到500人。

反過來, 清朝之前的明朝, 其嬪妃宮女則平均約10000人!宦官人數更高達10萬!明朝如此, 以前的歷朝就更不用說了。

由於在後宮制度有這麼重大改變, 所以清朝歷任皇帝幾乎沒有不振作有為, 從無明朝那樣動輒幾十年不上朝不問政的皇帝出現。

另外, 中國歷代皇帝除了開國英王, 很少不是年紀輕輕就早夭的。但清朝卻沒有這個現象。事實上, 也和這後宮制度有關。試想, 在排山倒海的女色誘惑下, 在層層包圍的宦官慫恿下, 在歷來沒有其他娛樂方式的傳統文化下, 一名男子還能有多少精力存留?更遑論處理國家大事了。

於是, 早夭的皇帝配上早登基的皇子, 早登基的皇子再在女色的消耗下, 復成了早夭的皇帝, 如此惡性循環, 以迄於政事日非, 老百姓哀鴻遍野, 動亂蜂起, 最後改朝換代。

事實上, 當我們發現日本歷代天皇也普遍比中國歷代皇帝長壽時, 再看看日本宮廷的嬪妃宮女人數, 就更能肯定中國歷代皇帝之所以早夭, 必然和女色過度有直接關係了。而清朝這些比過去良好的作風, 可以異族----滿洲人帶來的啊!

自公元1644年(明崇禎17年)清軍入關, 建立清朝起, 至公元1911年清宣統帝退位止, 清王朝並歴267年。其中, 在乾隆皇帝去世(1795年)以前的150年裡, 堪稱為清朝的盛世。

而與此同時期的西方, 則正是英國發生"光榮革命1688年", 美國發表"獨立宣言1776年", 以及俄國彼得大帝1685~1750年、普魯士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的時代。

事實上, 早在15世紀(1400年)未的明朝中葉, 歐洲就已經開始了"海外地理大發現"。接著, 又產生了為現代西方文明舖平道路的『啟蒙運動』。現舉其犖犖大者, 和當時之中國, 略作對照:

 

1. 1492年, 葡萄牙巴塞羅繆.狄亞士((Bartholomeu Dias)發現南非好望角, 及其新航路。

2. 1492年, 義大利人哥倫布駕駛西班牙國王資助的航船"聖塔馬利亞號"發現美洲新大陸, 及其新航路。

3. 1508年, 西班牙艦隊征服古巴。

4. 1517年, 葡萄牙商船航抵廣洲, 頭一次打開中西直接通商的新紀元。

5.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費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開始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同時西班牙艦隊征服墨西哥。

6. 1571年, 西班牙艦隊征服菲律賓群島, 並且在台灣北部建立要塞。

以上這些主要的海外地理大發現, 皆發生在中國人正埋首於八股文科考的明代, 至於, 發生在清初的"盛世"的則有:

01. 1687年, 英國科學家年頓發表"萬有引力定律"。

02. 1689年, 英國國會通過"權利法案", 保障英國公民權利, 從此徹底推翻英國的專制政治。

03. 1694年, 英國設立類似現代的中央銀行--- 『英格蘭銀行』。

04. 十七世紀(約1600年代末), 荷蘭人安東尼.李文霍克(Anthony Van Leeuwen Hoek)使用顯微鏡發現原生物細菌, 以及人類的精蟲。

05. 1703年, 英國人史蒂芬.格雷(Stephen Gray)和查爾斯.杜菲(Charles Duffay)辨別出陰電與陽電。

06. 1703年, 俄國的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往波羅的海濱的聖彼得堡, 勠力倣效西歐, 進行改革。

07. 1739年,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發表他的第一部哲學著作"Letters on the English"。他所說的:『我雖一個字也不同意你所說的, 但我會盡一切可能, 維護你說這些話的權利』成為現代人類言論自由的最高準縄, 千古傳頌。

08. 1748年,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提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理論。

09. 1750年,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發表"民約論"(Social Contract), 提倡天賦人權, 大大影響到後來的法國大革命。

10. 1755年, 英國人約瑟夫.布萊克(Joseph Black)發現燃燒物體會產生出二氧化碳。

11. 1766年, 英國大富豪亨利.加文廸布(Henry Gavendish)發現氫氣。

12. 1769年,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發明改良型蒸汽機, 被譽為人類遇向現代產業革命的標幟。

同年, 德國大文豪哥德(Goethe)發表他的第一部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他並且於1790年開始發表著名劇作"浮士德(Faust)"中的第一部。

13. 1770年, 安東尼.拉瓦希爾(Antonie Lavoisier)證明, 燃燒與動物呼吸, 都是一種氧化作用。此外, 他還發明『質量不滅定律』創立定量化學。

14. 1774年, 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發現氧氣。

15. 1776年7月4日, 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同年英國思想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發表"原富"一書, 首開近代資本主義的理論先聲。

16. 1779年, 英國大富豪亨利.加文廸證明了空氣主要由氧與氮所組成, 水則是由氧和氫所組成。

17. 1787年, 美國通過當代人類第一部最重要的成文憲法。

18. 1789年, 法國發表『人權宣言』。

19. 1796年, 英國醫生愛德華.金納爾(Edward Jenner)發明天花疫苗。

20. 十八世紀(即1700年末), 瑞典科學家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e)著"自然體系"與"植物學"二書。把自然物區分為三界:礦物、動物、植物。三界之下, 再區分為綱(Classes)屬(Genus)與種(Species)。並且發明目前仍在使用的生物學名命名系統。

21. 十八世紀另一位著名生物學家是法國人戴普房(De Buffon)。其所著"自然歷史"一書, 敍述近千種不同生物的特性, 為爾後達爾文的『物種源始論』奠下初基。

22. 西方音樂至十六世紀(即1500年代)發展到一新的高峰。此後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紀, 逐漸發展出五線譜等樂理、交響樂等形式, 以及風琴、鋼琴、小提琴等各種樂器, 此外大音樂家紛紛輩出。其中最著名的有:

1685~1750的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9年的韓德爾(G. F. Handel), 1732~1809的海頓(Joseph Haydn), 1756~1791年的莫札特(Wolfgang Mozert), 1770~1827年的貝多芬(Van Beethoven)。

 

*反觀咱們中國

此時期中國在大化上最大的創作, 大概要屬編纂『四庫全書』了。

所謂『四庫全書』, 是指清乾隆38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令以紀盷為線纂官, 將中國歷來各種圖籍, 分門別類集合起來的統稱。並且由上千的士大夫合力用毛筆手抄七部, 分藏各地。

然而, 在這個號稱搜羅古中國圖籍最完備的『四庫全書』裡, 可有多少有關科學理論的探討? 對後世的人類文明可曾發生過一丁點影響? 盼堅信"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同胞, 有以告我。

至於此時期最著名的章回小說------紅樓夢, 若就其遣詞用句與故事的舖陳, 和人物的描繪而言, 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問題是, 這部書所呈現出來的陰柔氣氛, 照理該屬婦女愛讀的女性小說才對, 但事實上卻迷倒了許多當代中國知識份子, 甚至形成所謂的『紅學』。這就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男子性情的陰柔傾向是多麼的蒂固根深, 與西方、日本傳統的尚武精神又是多麼的杆格不入了。

 

From : 亂-惡性循理的中國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ongliin(小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