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樣過你的人生?不同於「靠爸族」、富二代,楊定一、王瑞華這家卻更謙遜樸實,並懂得利他分享。楊定一怎麼教小孩?
「剛剛才一個、一個跟(在美國的)孩子打電話,老三比較皮,比較難找,」剛回台灣開會的楊定一跟我們話家常,這時,他看起來是尋常父親。
但其實楊定一肯定不是尋常父親,他從小被視為神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現在是長庚生物科技、長庚大學的董事長。他的小孩也肯定受矚目,因為他的妻子是王瑞華,他們的3個子女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孫子女。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過你的人生?楊定一教出的小孩非但不是「靠爸族」,還勤勞樸實。
楊定一的祕書陳靜雯回憶,有一次大女兒楊元寧和大家一起到高鐵車站要往南部出差,突然間元寧不見了,陳靜雯很慌張,心想「完蛋了,我搞丟王永慶的孫女了,」沒想到,不久就看到元寧從便利商店提著大包小包回來,買了水和三明治給大家吃,大家搶著幫忙提,楊元寧拒絕,她說,我年輕人要多鍛鍊。
楊元寧也不願意躲進豪門的保護傘,願意冒險吃苦。她在念哈佛大學時當平面模特兒打工,總是自己從紐澤西開車、提衣服,自己一次次去紐約試鏡,一次次面對被挑選、被挑剔不夠漂亮的殘酷,自己簽定經紀公司,也要在拍照前一天禁食,讓小腹像被熨斗燙平,後來她當上《teen vogue》的模特兒、也為紐約時尚週走秀。
而且,他們知道擁有得比一般人多,要懂得感恩付出。
楊元寧大學未畢業,就幫忙父親在瓜地馬拉蓋房子,進行「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兩個計劃,以低利貸款賣給多數是單親媽媽的低收入戶。這個住屋計劃的網站與說明書,都是元寧和弟弟楊元平製作,並當面向瓜地馬拉總統貝傑爾報告。
老二楊元平17歲時出版過科學書《自然界的螺旋》,如何從有限的空間進入無限,也協助父親研發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水泥,來幫助窮人蓋房子。
但其實楊定一肯定不是尋常父親,他從小被視為神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現在是長庚生物科技、長庚大學的董事長。他的小孩也肯定受矚目,因為他的妻子是王瑞華,他們的3個子女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孫子女。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過你的人生?楊定一教出的小孩非但不是「靠爸族」,還勤勞樸實。
楊定一的祕書陳靜雯回憶,有一次大女兒楊元寧和大家一起到高鐵車站要往南部出差,突然間元寧不見了,陳靜雯很慌張,心想「完蛋了,我搞丟王永慶的孫女了,」沒想到,不久就看到元寧從便利商店提著大包小包回來,買了水和三明治給大家吃,大家搶著幫忙提,楊元寧拒絕,她說,我年輕人要多鍛鍊。
楊元寧也不願意躲進豪門的保護傘,願意冒險吃苦。她在念哈佛大學時當平面模特兒打工,總是自己從紐澤西開車、提衣服,自己一次次去紐約試鏡,一次次面對被挑選、被挑剔不夠漂亮的殘酷,自己簽定經紀公司,也要在拍照前一天禁食,讓小腹像被熨斗燙平,後來她當上《teen vogue》的模特兒、也為紐約時尚週走秀。
而且,他們知道擁有得比一般人多,要懂得感恩付出。
楊元寧大學未畢業,就幫忙父親在瓜地馬拉蓋房子,進行「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兩個計劃,以低利貸款賣給多數是單親媽媽的低收入戶。這個住屋計劃的網站與說明書,都是元寧和弟弟楊元平製作,並當面向瓜地馬拉總統貝傑爾報告。
老二楊元平17歲時出版過科學書《自然界的螺旋》,如何從有限的空間進入無限,也協助父親研發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水泥,來幫助窮人蓋房子。
快樂:生命最重要的養分
聽楊定一講教養,像讀一本佛法教養書。他說,每個孩子第一優先、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
楊定一在楊元寧所著《哈佛心體驗》的推薦序上說,無論是面對自己、面對人生、面對他人,面對服務的機會,都要感到快樂,「除非元寧感到快樂,否則再高的成就都沒有意義」。他時常提醒元寧,能夠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喜悅與磨難,並感到滿足,這就是快樂,才是生命最大的恩賜。
他在已經熱賣六萬多本的《真原醫》裡也解釋,我們習慣經由物質上的獲得和舒適來追求快樂,因此,我們期許下一代必須卓越、勝過同儕,在比較中,我們帶來神經質,以為這些能為自己帶來優勢,卻也帶來不安與壓力。我們忘記了,出生以來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生命的喜悅。
要快樂,還是在那顆心,心念決定你快不快樂。因此,當我們問,哪個習慣最重要,最需要從小培養?楊定一毫不猶豫說,正向思考。正向的念頭影響人最深,最需要從小培養。若有了正向思考的習慣,即使遇到挫折、負面的狀況,都能看到正面,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有了指南針。
正向思考要靠父母一言一行的教導。
老三楊元培很喜歡踢足球,某次比賽踢輸了,跑過來急著講,「爸爸,你看到沒?我被人拐到,才沒踢進那一球,否則我們就贏了。」楊定一說,「什麼都不必說,來hug(擁抱),你已經做到完美了,」如果父母看到過程中小孩的快樂,而不只在意結果,小孩心中就知道,成功與失敗並沒有那麼對立,失敗並不可怕,什麼都可以去嘗試,未來人生也願意勇敢一點,多冒一點險。
放下我,利益他人
放下過度膨脹的「我」,也是快樂的法門,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
楊定一和別的父母不同,不希望小孩把自我成就當做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希望孩子放下「我」。
每當孩子和他訴說理想時,他細細聆聽之餘,不忘提醒孩子,理想裡,是否有利益他人。
聽楊定一講教養,像讀一本佛法教養書。他說,每個孩子第一優先、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
楊定一在楊元寧所著《哈佛心體驗》的推薦序上說,無論是面對自己、面對人生、面對他人,面對服務的機會,都要感到快樂,「除非元寧感到快樂,否則再高的成就都沒有意義」。他時常提醒元寧,能夠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喜悅與磨難,並感到滿足,這就是快樂,才是生命最大的恩賜。
他在已經熱賣六萬多本的《真原醫》裡也解釋,我們習慣經由物質上的獲得和舒適來追求快樂,因此,我們期許下一代必須卓越、勝過同儕,在比較中,我們帶來神經質,以為這些能為自己帶來優勢,卻也帶來不安與壓力。我們忘記了,出生以來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生命的喜悅。
要快樂,還是在那顆心,心念決定你快不快樂。因此,當我們問,哪個習慣最重要,最需要從小培養?楊定一毫不猶豫說,正向思考。正向的念頭影響人最深,最需要從小培養。若有了正向思考的習慣,即使遇到挫折、負面的狀況,都能看到正面,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有了指南針。
正向思考要靠父母一言一行的教導。
老三楊元培很喜歡踢足球,某次比賽踢輸了,跑過來急著講,「爸爸,你看到沒?我被人拐到,才沒踢進那一球,否則我們就贏了。」楊定一說,「什麼都不必說,來hug(擁抱),你已經做到完美了,」如果父母看到過程中小孩的快樂,而不只在意結果,小孩心中就知道,成功與失敗並沒有那麼對立,失敗並不可怕,什麼都可以去嘗試,未來人生也願意勇敢一點,多冒一點險。
放下我,利益他人
放下過度膨脹的「我」,也是快樂的法門,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
楊定一和別的父母不同,不希望小孩把自我成就當做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希望孩子放下「我」。
每當孩子和他訴說理想時,他細細聆聽之餘,不忘提醒孩子,理想裡,是否有利益他人。
利益他人,也在平時,而且具體不抽象。
例如老三楊元培踢足球回來晚了,他說是因為幫教練收足球,他就大大讚美,聽到和別人爭執,也問他們「有必要嗎?」來提醒孩子。
孩子們小時候,楊定一夫妻倆在美國也讓孩子到辦公室來聽他們談生意,他說,當孩子擔心他吃虧時,他最高興。因為孩子從他們夫妻的言行知道,雙贏才是生意之道,而且永遠要讓別人有路走。
讓孩子心靈轉變,可以從接觸古聖賢的智慧做起。他的3個孩子從小要讀經、靜坐,楊定一、王瑞華夫婦與來自全球的34個專家共同成立「兒童聯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也推廣經典朗讀。
經典朗讀和宗教無關,是透過典籍上古聖賢的話語,讓孩子得以接觸文化中最富含智慧的部份,提供孩子生命中的方向感。
楊元寧就是這樣。她隨身帶著《法句經》的口袋書,每當煩惱來襲時,就拿出來讀,安心神。
從科學上來看,經由朗讀,可以將孩童的注意力和意識融合為一,孩童在朗誦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腦波從快速清醒的的β波到身心放鬆的α波,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到達θ波,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原因是,許多熟練朗讀的孩子可以達到腦波同步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在深度靜坐或是高度創意時才可能產生的。
有些父母會說,易經、老莊、孟子……,連我都不懂,還要小孩讀?楊定一說,不需要懂,理解文義(contextual meaning)是大人的設限,不需強迫小孩理解或分析,只需要朗誦或唱兒歌的方式,輕鬆熟讀,就會有效果。
楊元寧出版的中英文童書《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裡,就看到經典已經根植內心。
「好好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刻,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盡力行善,盡力言善,讓你的言行都出自你的內心。」
只是一切的轉變,依舊來自心念,來自父母的改變,父母要從感恩做起。
父母感恩小孩,對累世以來的相遇欣賞與感謝,也就是無條件接受生命本來的面目。一感恩,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期望改變了,關係改變了。要放下期望,「因為期望是很苦的,孩子做不到你的期望也很苦,因為你失望,他也知道,」楊定一說。
放下期望,但珍惜親緣一場的每一天。楊定一說,親子互動要每天做,感情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小時候,人在美國的楊定一與王瑞華每晚輪流講故事給小孩聽,後來老大、老二長大了,聽到爸爸在講故事給老三聽,也湊過來聽,有時還編故事,把故事往不同方向走,楊定一想到孩子幼時點點滴滴,哈哈大笑。
楊元培兩、三歲時,喜歡作家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童書《奉獻的樹》,12歲時,因為媽媽在台灣忙於事業,無法回美國,他就把思念化做文字,寫成中英文童書《奉獻的媽媽》。
這男孩在外面玩耍時受傷了,媽媽第一個上前擁抱他,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和孩子分開過,這男人、她的男孩搞丟了工作,沒有錢沒有朋友、一無所有媽媽留他下來,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跟他分開過……
再回到楊定一每天早晨和3個孩子的越洋電話,怎麼讓孩子覺得是關心,而不是監督?楊定一答:永遠要記得孩子是主角,打開耳朵,閉上你的嘴巴,尤其是父親要忍住給意見,不要老是想訓話。
看來這也是永遠放心不下的父母,「放下」的教養功課。
例如老三楊元培踢足球回來晚了,他說是因為幫教練收足球,他就大大讚美,聽到和別人爭執,也問他們「有必要嗎?」來提醒孩子。
孩子們小時候,楊定一夫妻倆在美國也讓孩子到辦公室來聽他們談生意,他說,當孩子擔心他吃虧時,他最高興。因為孩子從他們夫妻的言行知道,雙贏才是生意之道,而且永遠要讓別人有路走。
讓孩子心靈轉變,可以從接觸古聖賢的智慧做起。他的3個孩子從小要讀經、靜坐,楊定一、王瑞華夫婦與來自全球的34個專家共同成立「兒童聯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也推廣經典朗讀。
經典朗讀和宗教無關,是透過典籍上古聖賢的話語,讓孩子得以接觸文化中最富含智慧的部份,提供孩子生命中的方向感。
楊元寧就是這樣。她隨身帶著《法句經》的口袋書,每當煩惱來襲時,就拿出來讀,安心神。
從科學上來看,經由朗讀,可以將孩童的注意力和意識融合為一,孩童在朗誦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腦波從快速清醒的的β波到身心放鬆的α波,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到達θ波,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原因是,許多熟練朗讀的孩子可以達到腦波同步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在深度靜坐或是高度創意時才可能產生的。
有些父母會說,易經、老莊、孟子……,連我都不懂,還要小孩讀?楊定一說,不需要懂,理解文義(contextual meaning)是大人的設限,不需強迫小孩理解或分析,只需要朗誦或唱兒歌的方式,輕鬆熟讀,就會有效果。
楊元寧出版的中英文童書《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裡,就看到經典已經根植內心。
「好好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刻,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盡力行善,盡力言善,讓你的言行都出自你的內心。」
只是一切的轉變,依舊來自心念,來自父母的改變,父母要從感恩做起。
父母感恩小孩,對累世以來的相遇欣賞與感謝,也就是無條件接受生命本來的面目。一感恩,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期望改變了,關係改變了。要放下期望,「因為期望是很苦的,孩子做不到你的期望也很苦,因為你失望,他也知道,」楊定一說。
放下期望,但珍惜親緣一場的每一天。楊定一說,親子互動要每天做,感情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小時候,人在美國的楊定一與王瑞華每晚輪流講故事給小孩聽,後來老大、老二長大了,聽到爸爸在講故事給老三聽,也湊過來聽,有時還編故事,把故事往不同方向走,楊定一想到孩子幼時點點滴滴,哈哈大笑。
楊元培兩、三歲時,喜歡作家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童書《奉獻的樹》,12歲時,因為媽媽在台灣忙於事業,無法回美國,他就把思念化做文字,寫成中英文童書《奉獻的媽媽》。
這男孩在外面玩耍時受傷了,媽媽第一個上前擁抱他,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和孩子分開過,這男人、她的男孩搞丟了工作,沒有錢沒有朋友、一無所有媽媽留他下來,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跟他分開過……
再回到楊定一每天早晨和3個孩子的越洋電話,怎麼讓孩子覺得是關心,而不是監督?楊定一答:永遠要記得孩子是主角,打開耳朵,閉上你的嘴巴,尤其是父親要忍住給意見,不要老是想訓話。
看來這也是永遠放心不下的父母,「放下」的教養功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